孙思邈,唐代医学家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)人,被誉为“药王”。孙思邈自幼多病,故立志学习医学知识。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,提倡并践行以“大医精诚”之医德对待患者,不管贫富老幼、怨亲善友,都一视同仁,无论风雨寒暑、饥渴疲劳,都一心赴救,深为百姓崇敬。兹将“药王”孙思邈诊病时发生的有趣故事钩沉。
悬丝诊脉
唐贞观年间,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,卧床不起。虽经不少太医医治,但情况一直不见好转,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。唐太宗便派遣大臣赴华原县,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。在封建社会,由于有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的礼教束缚,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,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,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。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采女(宫廷中的一种女官)细问病情,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。
他根据这些情况,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。然后,他取出一条红线,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,一端从竹帘拉出来,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,在皇后房外开始“引线诊脉”了。没多大工夫,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。吩咐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,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,皇后疼痛,浑身一颤抖。不一会儿,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。唐太宗大喜,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,但他不愿在朝为官,立志漂泊四方服务百姓。
孙思邈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,婉拒了太宗赐给的官位。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,后来还曾亲赴华原县拜访孙思邈。
药王医龙
一日孙思邈出门,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,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,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,说:“小弟承蒙道长相救,父母想见见您。”孙思邈救的人多,也不记在心上,听到此话也没当回事。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,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,和他并驾齐行。那马如飞,一会儿到了一处庄园。景色明媚,门庭气派,望去俨然是王侯府第。
少年请孙思邈入内,主人高兴地上来迎接,嘴里道谢:“十分想念道长,所以派孩子来迎接。前不久,小儿偶然外出,突然被愚人伤害,全靠您脱衣救赎,保全性命。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,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。今天能面见道长,真是荣幸啊!”请孙思邈进入内堂。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,再三拜谢说:“这小孩儿被人打伤,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。”孙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,不由疑问重重:这是什么地方?
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,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“君王”,称乎中年妇女为“妃子”,心中十分诧异,便悄悄问身边的人,“这是什么地方?”回答说:“这是泾阳水府。”原来那“君王”是泾阳的龙王。龙王请来宾客僚属,排下酒席,奏起音乐,宴请孙思邈。孙思邈推辞,说自己正辟谷服气。在水府呆了三天,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,孙思邈回答说:“本人居住山野,只喜好修道,冥想仙真锻炼形神,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,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。”
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、黄金送给他,孙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,龙王说:“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,可怎么报答您呢?”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孙思邈,说:“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,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。”于是备好仆马,送孙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。孙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,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,效果都很神妙。后来,他编写《千金方》三十卷,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。
虎守杏林
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历史。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,观其景物优美,民风淳朴,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,悬壶行医无欲求,施医无类,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、不受谢,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,经年植杏树百亩,郁然成林,杏熟以杏易谷赈贫。此间,有虎伏跪求医,孙思邈首创“虎撑”治愈金簪卡喉之疾,虎有灵性,不复危害人畜,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孙思邈的坐骑。药王佩逝,虎绕寺哀啸三日,不知去向。(关浩峰)
|